mainpage_newa

香港讀經會 Scripture Union of Hong Kong

  • 主頁
  • 本會介紹
    • 異象及使命
    • 信仰基礎
    • 事工介紹
    • 簡史
    • 理事會
    • 全球讀經會
  • 讀經運動
    • 2023全情起動讀聖經運動
    • 17-18 Sun Pilot 讀經運動
  • 訓練課程
    • 2022信徒裝備訓練課程
    • 下載訓練課程報名表
    • 網上報名
  • 各項事工
    • 兒童事工
      • 最新活動
      • 兒童導師訓練
      • 兒童及青少年導師到會式訓練聚會申請表
      • 邀請主領聚會
      • 邀請主領兒童特備節目
      • 邀請主領「抗衡萬聖節兒童福音聚會」
      • 兒童材料
    • 青少年事工
      • 最新活動
      • SunPilot運動
      • 青少年導師訓練
      • 兒童及青少年導師到會式訓練聚會申請表
      • 邀請主領聚會
      • 青少年材料
      • 讀經見證
    • 推動讀經事工
      • 最新活動
      • 17-18 全情起動讀聖經運動
      • 每月讀經專題講座
      • 研讀聖經、長者導師及小組組長訓練
      • 邀請主領聚會
      • 成人材料
      • 長者材料
      • 教會自選讀經計劃
      • 每日靈修七式
    • 書刊出版
      • 最新出版
      • 讀經材料
        • 《每日讀經釋義》
        • 《每日讀經釋義》電子版
        • 長者讀經材料
        • 青年讀經材料
        • 少年讀經材料
        • 兒童讀經材料
        • 幼兒讀經材料
        • 家庭崇拜材料
      • 研讀聖經材料
      • 專題探討材料
      • 生活應用材料
      • 初信栽培材料
      • 兒童佈道材料
      • 影音產品
      • 簡體讀經材料
      • 本會代理材料
      • 英文讀經材料
      • 出版目錄
  • 抗疫事工
    • SU兒童頻道
      • 開卷有益
      • 細蚊仔福音劇場
      • 做運動背金句
  • 教材租借
    • 教材資料
  • 支持本會
    • 奉獻支持
    • 代禱日誌
    • 成為同工
    • 成為義工
  • 常用下載
  • 本會通訊
    • 2021年報
    • 路上光
    • 定期收取通訊
  • 聯絡本會

聖經開啟.生命改變

下載區

下載《每日讀經釋義》使用說明及介紹
 
 
返回每日讀經釋義主頁

  • 按一下以分享至 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LinkedIn(在新視窗中開啟)
  • 分享到 Pocket(在新視窗中開啟)
  • 點這裡列印(在新視窗中開啟)

最新消息

  • 每月讀經專題講座

  • 「亮點人心」奉獻計劃

  • 2023信徒裝備訓練課程

  • 兒童工作者講座 – 口不對心的親子關係

  • 信徒讀經日營 – 從《利未記》看「血」和「贖罪」的神學意義

  • 誠聘同工

  • 2023全情起動讀聖經運動

  • 2023讀經表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詩篇一一九105

 

 辦公室及靈悅閣:香港九龍荔枝角青山道485號九龍廣場1801-02室 電話:(852)2369 3384 傳真:(852)2369 1837
 [ 靈悅閣及教材租借開放時間:週一至五 10:00am - 5:30pm | 週六 10:00am - 5:30pm (逢三四五週開放,一二週休息) | 主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

 

 網站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退款安排 

© 2023 香港讀經會 Scripture Union of Hong Kong.

Made with by Graphene Themes.

Log In ×

Sign in with Google

Forgot your Password?
以一次性密碼(OTP)登入
重發一次性密碼(OTP)(00:30)
重發一次性密碼(OTP)(00:30)
返回登入
  • (+93) Afghanistan
  • (+355) Albania
  • (+213) Algeria
  • (+1) American Samoa
  • (+376) Andorra
  • (+244) Angola
  • (+1) Anguilla
  • (+1) Antigua
  • (+54) Argentina
  • (+374) Armenia
  • (+297) Aruba
  • (+61) Australia
  • (+43) Austria
  • (+994) Azerbaijan
  • (+973) Bahrain
  • (+880) Bangladesh
  • (+1) Barbados
  • (+375) Belarus
  • (+32) Belgium
  • (+501) Belize
  • (+229) Benin
  • (+1) Bermuda
  • (+975) Bhutan
  • (+591) Bolivia
  • (+599) Bonaire, Sint Eustatius and Saba
  • (+387)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267) Botswana
  • (+55) Brazil
  • (+246)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
  • (+1) British Virgin Islands
  • (+673) Brunei
  • (+359) Bulgaria
  • (+226) Burkina Faso
  • (+257) Burundi
  • (+855) Cambodia
  • (+237) Cameroon
  • (+1) Canada
  • (+238) Cape Verde
  • (+1) Cayman Islands
  • (+236)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235) Chad
  • (+56) Chile
  • (+57) Colombia
  • (+269) Comoros
  • (+682) Cook Islands
  • (+225) Côte d'Ivoire
  • (+506) Costa Rica
  • (+385) Croatia
  • (+53) Cuba
  • (+599) Curaçao
  • (+357) Cyprus
  • (+420) Czech Republic
  • (+243)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45) Denmark
  • (+253) Djibouti
  • (+1) Dominica
  • (+1) Dominican Republic
  • (+593) Ecuador
  • (+20) Egypt
  • (+503) El Salvador
  • (+240) Equatorial Guinea
  • (+291) Eritrea
  • (+372) Estonia
  • (+251) Ethiopia
  • (+500) Falkland Islands
  • (+298) Faroe Islands
  • (+691)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 (+679) Fiji
  • (+358) Finland
  • (+33) France
  • (+594) French Guiana
  • (+689) French Polynesia
  • (+241) Gabon
  • (+995) Georgia
  • (+49) Germany
  • (+233) Ghana
  • (+350) Gibraltar
  • (+30) Greece
  • (+299) Greenland
  • (+1) Grenada
  • (+590) Guadeloupe
  • (+1) Guam
  • (+502) Guatemala
  • (+44) Guernsey
  • (+224) Guinea
  • (+245) Guinea-Bissau
  • (+592) Guyana
  • (+509) Haiti
  • (+504) Honduras
  • (+852) Hong Kong
  • (+36) Hungary
  • (+354) Iceland
  • (+91) India
  • (+62) Indonesia
  • (+98) Iran
  • (+964) Iraq
  • (+353) Ireland
  • (+44) Isle Of Man
  • (+972) Israel
  • (+39) Italy
  • (+1) Jamaica
  • (+81) Japan
  • (+44) Jersey
  • (+962) Jordan
  • (+7) Kazakhstan
  • (+254) Kenya
  • (+686) Kiribati
  • (+965) Kuwait
  • (+996) Kyrgyzstan
  • (+856) Laos
  • (+371) Latvia
  • (+961) Lebanon
  • (+266) Lesotho
  • (+231) Liberia
  • (+218) Libya
  • (+423) Liechtenstein
  • (+370) Lithuania
  • (+352) Luxembourg
  • (+853) Macau
  • (+389) Macedonia
  • (+261) Madagascar
  • (+265) Malawi
  • (+60) Malaysia
  • (+960) Maldives
  • (+223) Mali
  • (+356) Malta
  • (+692) Marshall Islands
  • (+596) Martinique
  • (+222) Mauritania
  • (+230) Mauritius
  • (+262) Mayotte
  • (+52) Mexico
  • (+373) Moldova
  • (+377) Monaco
  • (+976) Mongolia
  • (+382) Montenegro
  • (+1) Montserrat
  • (+212) Morocco
  • (+258) Mozambique
  • (+95) Myanmar
  • (+264) Namibia
  • (+674) Nauru
  • (+977) Nepal
  • (+31) Netherlands
  • (+687) New Caledonia
  • (+64) New Zealand
  • (+505) Nicaragua
  • (+227) Niger
  • (+234) Nigeria
  • (+683) Niue
  • (+672) Norfolk Island
  • (+850) North Korea
  • (+1)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 (+47) Norway
  • (+968) Oman
  • (+92) Pakistan
  • (+680) Palau
  • (+970) Palestine
  • (+507) Panama
  • (+675) Papua New Guinea
  • (+595) Paraguay
  • (+51) Peru
  • (+63) Philippines
  • (+48) Poland
  • (+351) Portugal
  • (+1) Puerto Rico
  • (+974) Qatar
  • (+242) Republic of the Congo
  • (+40) Romania
  • (+262) Runion
  • (+7) Russia
  • (+250) Rwanda
  • (+290) Saint Helena
  • (+1) Saint Kitts and Nevis
  • (+508)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 (+1)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685) Samoa
  • (+378) San Marino
  • (+239) Sao Tome and Principe
  • (+966) Saudi Arabia
  • (+221) Senegal
  • (+381) Serbia
  • (+248) Seychelles
  • (+232) Sierra Leone
  • (+65) Singapore
  • (+1) Sint Maarten
  • (+421) Slovakia
  • (+386) Slovenia
  • (+677) Solomon Islands
  • (+252) Somalia
  • (+27) South Africa
  • (+82) South Korea
  • (+211) South Sudan
  • (+34) Spain
  • (+94) Sri Lanka
  • (+1) St. Lucia
  • (+249) Sudan
  • (+597) Suriname
  • (+268) Swaziland
  • (+46) Sweden
  • (+41) Switzerland
  • (+963) Syria
  • (+886) Taiwan
  • (+992) Tajikistan
  • (+255) Tanzania
  • (+66) Thailand
  • (+1) The Bahamas
  • (+220) The Gambia
  • (+670) Timor-Leste
  • (+228) Togo
  • (+690) Tokelau
  • (+676) Tonga
  • (+1) Trinidad and Tobago
  • (+216) Tunisia
  • (+90) Turkey
  • (+993) Turkmenistan
  • (+1)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 (+688) Tuvalu
  • (+1) U.S. Virgin Islands
  • (+256) Uganda
  • (+380) Ukraine
  • (+971) United Arab Emirates
  • (+44) United Kingdom
  • (+1) United States
  • (+598) Uruguay
  • (+998) Uzbekistan
  • (+678) Vanuatu
  • (+58) Venezuela
  • (+84) Vietnam
  • (+681) Wallis and Futuna
  • (+212) Western Sahara
  • (+967) Yemen
  • (+260) Zambia
  • (+263) Zimbabwe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7天

 

七、期待的沉默

 
「神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神看顧以色列人,也知道他們的苦情。」(出埃及記2:24-25)

人遭遇患難、痛苦時,常會覺得神是遠離的,因為經歷告訴他,縱使他如何祈求神的幫助,情況依然是沒有甚麼改變的;在人感到痛苦時,神常是沉默的。

神的沉默帶來許多揣測:祂並非全知——祂不知有一些事情發生了;祂並非全能——祂沒有能力解救;或者祂坐視不理,祂已遠離祂所造的宇宙,不會再干涉了。

神的沉默給人的印象是:祂沒有行動,祂見死不救。然而,當我們打開聖經,翻閱以色列人的歷史時,就會發現神對祂的百姓施行拯救時,都似乎給人一種長久沉默的感覺。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舊約最重要的歷史,是神施行拯救的時候。我們回憶這段歷史時,必然會感到十分振奮而祈求神今日也照樣拯救我們。然而在興奮之餘,我們卻忽略了時間的因素,那就是說,神叫摩西去見法老之前,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受苦已有四百多年了,換言之,在人的角度來看,神沉默了四百多年!但神的沉默並非表示祂沒有行動,相反,經文指出神「聽見」、「記念」、「看顧」及「知道」祂的百姓所受的苦。

在出埃及記3:7神更表現出祂那無微不至的憐憫:「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何等大的安慰!神原來知道我們的痛苦。只是祂的行動並非神蹟性的,祂拯救的作為往往是透過人的行動來成就。雖然在人看來神似乎沉默不理,但其實祂已有所行動:摩西正是神與人同在的明證。這樣,神目前的沉默其實可能正是祂期待的沉默(silence of expectation):祂期待我們用信心、按真理去回應我們所受到的種種遭遇。

思考與禱告:
此刻你是否正處於心靈困鎖、軟弱無助或疾病纏身?你是否一直呼求神,卻沒有得到祂的安慰、醫治與拯救?祂的沉默有使你因此失卻信靠的心,甚至轉而埋怨否定祂的存在與能力?此刻,邀請你再次將心、將眼目轉到祂身上。聖經清楚指出祂「知道」、「聽見」及「記念」受苦的人,並且要拯救他們!


「主啊!求祢憐憫我,在困難中我的信心和盼望已跌至谷底,我實在需要祢的扶持、同在和加力!感謝祢提醒我,使我再次認定祢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一定不在祢以外。願祢保守我的心,在逆境中堅持與祢同行。阿們!」

 

<全書完>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6天

 

六、信心的功效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人生活必須靠信心,但有時也會產生疑惑。明顯地,信心是有不同程度的,所謂小信的人就是指那些一定要抓住目前具體的東西才有安全感的人。小信的人之禱告充滿立時成就的願望,難怪他們的內心也同時充滿懼怕與憂慮。他們對神的信心往往是交易式的,甚具商業色彩。昔日撒但利用約伯來挑戰神也就是針對這種信心:「約伯信神豈非無因?」換言之,在撒但的理解中,人對神的信心全都是為了圖利。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有必要探討何謂信心。

論到信心,希伯來書11:1給「信心」下了一個非常簡潔卻意義重大的定義。驟眼看,這節經文似乎給我們的印象是:信心就是有把握和有明證的心理狀態。然而這節經文的重點不在此。新譯本這樣譯:「信就是對盼望之事的把握,是還沒有看見之事的見證。」細心察看之下,可以發現重點是在盼望上,而所盼望的是目前沒有看見的。

有一位作者指出這節說明信心的範疇:「信心乃是基督徒在時空之外辦事的工具,實現了那些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盼望。」若按此理解來看,信心並非邏輯解釋,也非眼前的把握;信心的特性是其超越性:信心能超越目前的景況,盼望那應許的實現。景況越差,把握越少,信心所作出的果效便越大。

思考與禱告: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景況看來十分困難時,你是否仍然存着希望回應神?當艱苦不能打倒你,反而令你更堅強,使你活得更有深度,使你的思想和視野更廣闊,生活有更多的體驗時,你的信心已發生果效了。

「主啊!是的,信心並非在於人對眼前問題的把握,乃在於人不能超越眼前的一切,盼望着祢的應許。祢曾應許只要我住在祢裏面,祢就會住在我裏面;而在祢裏面有絕對的平安,我真的無須憂慮害怕。感謝祢賜下平安和寶貴的應許給我。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5天

 

五、屬靈的洞察

 
「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約伯記42:5)

苦難的問題基本上是一種情緒的反應。當我們問「為何是我?」的時候,或者在痛苦中我們問「神究竟在哪裏?」的時候,我們是宣洩心中激盪的情緒多於要求一個合理的解釋的。要為苦難問題找一個理性的答案可以說是不可能和不合宜的。

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先知哈巴谷的困惑沒有獲得解決(參第二篇的「站立等候),而約伯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但他們後來的態度卻是大大的改變了。他們以前受着本身的盲點所限制,只能看見眼前的問題而感到受挫,但透過認識神在創造和救贖上的作為,他們的視野擴濶了,得以進入全新的洞察中。

同樣,歷代許多受過困苦的人都能放下眼前所見,轉而仰望所不見的。這一切說明一件重要的事——我們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環境可以不變,或可能會變得更差,但最重要的是面對這樣的環境之態度。我們可以稱此種態度為「屬靈的洞察」(spiritual insight)。

這種洞見發自一種對「自我世界」的超越,就是超越人性的一般敏感性,從表面的現況參透出其背後的特殊意義。

受着困苦的弟兄姊妹,不要急於尋找答案,因為你目前沒有能力承受得起。對心中未解決的困惑存忍耐的心,要學習承受一切臨到的。承受問題,可能逐漸地、在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你已活進答案之中了。

思考與禱告:「我們的態度決定了一切。」你能理解及消化這句話有多少呢?誠然,惡劣的環境可能沒怎樣改變,甚至可能越來越糟;因此,我們必須要有「屬靈的洞察」,可是這種洞察力從何而來呢?你知道嗎?

「全能的主,祢的作為可畏,祢是大能的神,作為人,我不單微小,而且往往不能洞察祢的作為,求祢親近每一個願意親近投靠祢的人。在如今不明朗的困境中,使我能以信心超越處境,透視明白祢的心意和作為,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4天

 

四、信心的回應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耶和華啊,求你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你快來幫助我!」(詩篇22:1、19)

當人面對因意外而產生的「喪失」時,會自然地發出許多理性的疑問,包括「這件事為何會發生?」「為何是我?」甚至會質問神:「祢為何離棄我?」正如詩人在詩篇裏所發出的疑問一樣。人面對苦難而發出疑問,乃因為苦難的出現叫人對神的能力產生困惑。

有位作者這樣分析人對神的困惑:「不論甚麼時候有痛苦,不論是肉體或精神上的痛苦,人類都會盡其所能的,要做到最好的來幫助解決。但他的力量畢竟有限,然而神有無限的能力,那為甚麼祂不做些事情呢?」人之所以要追問原因,要將苦難合理化,皆因人想要控制自己周圍的一切。人不能忍受失控的情況,因此需要為苦難的事實找個合理的解釋,以致可以忍受喪失的事實。

可是,歷代人類的經驗告訴我們:「人不能用理性去解決困惑的問題。」縱使我們被迫要接受這一事實,我們仍會禁不住問:「那麼,神為何不向人解釋呢?」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曾就此問題提供了一些線索。他指出兩個可能性:其一,神讓我們無知,因為得知答案未必能幫助解決問題,得知原因可以是對所受的痛苦或失望感覺絲毫沒有減輕的。其二,神保留我們無知,因為我們是有限的,沒有能力明白答案。

既然困惑的問題不能訴諸理性來解決,我們就不應這樣問:「神啊,為何祢讓痛苦臨到我身上?」而是轉向回應:「神啊,祢看到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可不可以幫助我?」這正是詩人的回應。這是從原因轉移到回應上。

思考與禱告:親愛的弟兄姊妹,面對困惑時,我們轉向神,並不是請祂原諒,也並不是請祂獎賞、懲罰,而是求祂賜給我們力量,撫慰我們。這就是信心的回應。

「天父啊,求祢不要遠離我!我的救主啊,求祢快來幫助我!此刻我實在需要祢的同在陪伴,在這艱難的時期中,我需要祢話語的撫慰,使我得到從祢而來的真正平安。」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3天

 

三、安靜得力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以賽亞書30:15)

那種急於「自訂計畫而不尋求神」的嘗試,是歷代人類的主要問題。舊約以賽亞先知就曾對猶大提出警告,斥責他們藉亞述王撒珥根一死的機會而急忙與埃及訂約求助。這種互相勾結的舉措是對耶和華不具信心的表現。

以賽亞指出得救之途並不在求助外援(埃及),而是「歸回安息」,就是尋求神的救助。當猶大得到神的拯救,就能在倚靠神上(即「平靜安穩」的意思)重新得到遵行神旨意的力量。

可惜,猶大(正如我們一樣)卻選擇自訂自己的人生方向,捨棄「平靜安穩」的方向而選取「騎馬奔走」的方式(30:16上)。結果,他們就永無寧日以及面臨亡國了。

嚴厲說話之後總會帶來希望與安慰之言。那希望就是「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30:18)「等候耶和華」就成為以賽亞書的主題之一。在第40章裏這意念更是發揮到極點:「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40:31)

對於那些生活在壓力下而沒有片刻安靜的基督徒,以賽亞所講的「等候耶和華」是必須學習的功課。為何我們能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呢?因為我們正在等候,即是說我們並非行走在自己的力量中,而是行走在神的力量中。我們的軟弱繫結在祂的剛強上,便能獲得自由和力量,如鷹一般脫離生活的種種壓力。

思考與禱告: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所遭遇的不如意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會給你打亂陣腳。為此,你會傾向心裏忙亂,不知所措?在這情況下,你會急於尋求解決的方法?為避免重蹈猶大的覆轍,你需要安靜在主前,尋求祂的救助:「天父,我要等候祢,等候祢的教導、指引、施恩、救助……;我要仰賴祢,仰賴祢的供應、加力、保護、拯救……;我要竭力學習安靜在祢面前,過等候祢的生活,願我得蒙祢的憐憫,並垂聽禱告,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2天

 

二、站立等候

 
「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甚麼話,我可用甚麼話向他訴冤。」(哈巴谷書2:1)

在現今的時代,做基督徒並不如理想中那般喜樂和平安。現實生活所要求我們的往往與信仰有衝突,以致在妥協之餘,內心感到不安,失去平安喜樂。在惡劣環境之下的基督徒,更難保持單純的信心,不獨對神的公義和慈愛產生懷疑,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會否定神的存在。

昔日舊約先知哈巴谷對神興起迦勒底人一事大感不惑,但他發現等候神是唯一能做的事。「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的意義並非看字面解釋,而是一種比喻,它指出先知那種傾聽神話語的屬靈準備。先知放下自我,只讓神的說話進入。在此我們學到一個重要的功課——要承認人是有限的,絕對不能認識歷史的全面性,只有無限的神、歷史的創始成終者方能知道歷史中每一事物的關聯性及意義。因此,許多事情在人看來似是矛盾,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此外,這一節經文指出先知並沒有因種種困惑而放棄信仰,相反,他堅信神仍有未說的話、未啟示的真理,而只有耐心的等候及觀望才可得着。親愛的弟兄姊妹,當你落入不如意的景況時,務要學習先知哈巴谷的精神:他知道真理的遺產是以往偉人奮鬥得來的,因此,他要為真理掙扎,不可退後,看神還有甚麼事要差遣他。最低限度,他不能隨遇而遷,卻感覺有立定腳跟的必要,不問狹窄,要勇敢地站着。

思考與禱告:人的眼光往往是淺窄的,只會看到眼前的事情而受其影響,看見別人在搶消毒用品、口罩等物資時,我們便害怕起來,即使家裏明明有足夠的衛生紙,也要不甘後人,先搶為快,何苦呢?今天你的眼目是放在哪裏呢?

「主啊!憐憫我,因為我對祢的保守,所持的態度是『我信,但我信不足!』在不明朗的環境中,我會容易害怕和焦慮,失去了對祢的信靠,求祢每天以祢的話牧養我,堅定我的信心,使我堅持將眼目放在祢的身上,永不轉移!」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第1天

 

一、生命實況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10)

記得著名短篇小說作家奧亨利(O.Henry)曾說過:「人生是由眼淚和歡笑組成,但主要是眼淚。」世俗人竭力製造昇平,刻意營造歡樂,目的就是要迴避苦難、壓抑哀傷。可惜,許多信徒都跟隨這種世俗的態度,拒絕接受那些由眼淚所組成的人生片段。

從今日的經文中,可以見到使徒保羅對人生較奧亨利有更深入的體驗。他不單接受人生的黑暗面,更進一步把它視為「可喜樂」的事。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保羅有被虐待的心理嗎?」絶非!保羅相信在人生漆黑的隧道內,不一定會有光從外射入,而實際上通常所面臨的大多似是死路一條。在實際的人生裏面,我們最需要的不一定是從外而來的光(雖然這是人所切望的),而是給人照明的燈。

這些明燈是指甚麼呢?豈不是在人生困惑中所激發出來的一些美善的生命素質,諸如勇氣、堅忍、信心、希望、愛心等麼?保羅雖是神的僕人,卻也是一個人,那麼,就要同樣面對生、老、病、死等各種人生痛苦。換言之,基督徒的人生必然也是一個受苦的人生。倘若我們以為有了信仰(或神),就能免除人生種種的痛苦,我們就註定失望。信仰並不代替我們解決人生的困惑,相反,正是信仰把我們放置在一個困惑的處境中,然後要求我們接納這就是生命的實況,並勇敢地投入去生活。

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落入軟弱的景況時,不要因此而埋怨神,神不曾應許我們常藍的天空、常漫花香、常樂無苦、常安無虞的人生,但祂卻曾應許我們在人生種種際遇中賜下力量、亮光、安息、援助、體諒以及祂的愛。這樣,我們就能把軟弱轉化成基督的剛強了。

思考與禱告:在人人自危的景況中,人最正常的反應是盡力自保,於是整個社會陷於自私自利、不理他人死活的氛圍,信主的人在其中也不免會受到影響,你會這樣嗎?究竟怎樣才能「在人生困惑中激發出美善的生命素質」呢?

「主啊!求祢時刻提醒我不要在困難中只會向祢抱怨,反而在這些時刻學習『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願祢賜我信心,加我力量,使我在這黑暗的時期中,為祢作光作鹽,好成為其他人的祝福。」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意外發生了》(作者:曾立煌),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1天

 

一、逆境中的心境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上帝。」 (詩篇42:11)

憂悶、煩躁,是現代城市人的特徵。走到街上,迎面而來的行人,總是面帶愁容,心情煩躁,過馬路時神不守舍,不慎碰到他就暴跳如雷。城市人活得很沉重,壓力重重,心靈嚴重超載。

詩篇的作者也曾經歷過這份莫明的憂悶煩躁,背景是他流落異鄉、遭遇敵人陷害攻擊的時候。在孤立無援的景況中,上帝也好像失蹤了。作者大聲的呼喊說:「上帝上帝,祢究竟在哪裏?」對城市人來說,雖然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手提電話,有互聯網,但生命深處卻是孤立無援的,這是我們在逆境中容易感到走投無路的原因。

詩人說,應該仰望上帝。逆境中可以做,以及最需要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心境:將心轉向上帝,歸回上帝。惟有抓着上帝的應許,我們才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何景況,上帝與你與我同在。

思考與禱告:人生在世面對困境、憂慮與驚恐在所難免,除了困難本身,更難對付的是一個靜不下來的自我,於是在危機感的驅使下,便會做出跟不信的人一樣的行為,這真是虧缺了上帝的榮耀。願此刻安靜下來,向主禱告:「主啊!祢是那位能救我脫離兇惡的上帝,我要將心轉向祢,因在人不能掌控的環境中,祢仍是我的山寨和避難所,求祢賜我信心,在逆境中不致失腳,羞辱祢的名!」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2天

 

二、這是甚麽呢?

 
「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 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 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出埃及記16:13-15)

面對新的事物、新的轉變、人最常問:「這是甚麽呢?為甚麼是這樣子呢?」

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居無定所,連吃的也沒有把握。上帝說:「我聽到你們的怨言,我必賜你們飽足。」接着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地上出現有如白霜的小圓物,就是可供食用的嗎哪。起初以色列人不明白,於是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麽呢?」直至摩西出來解釋,他們才歡喜若狂,四出收取。

信仰幫助我們有一個開放的心靈,勇敢迎向以及接納新的轉變。人生不斷有改變,這才是正常的。面對轉變,面對突如其來的際遇,有時我們會恐懼,會害怕,正如以色列人看見野地上的小圓物,以為是甚麼怪東西,後來才恍然大悟這是耶和華所賜的食物。

讓我們敞開心靈,迎接人生的挑戰和新鮮事物的來臨吧!

思考與禱告:你會害怕面對新的事物和轉變嗎?如今面對新的病毒、新的疫情,很多人的生活起了大大小小的轉變,小的如每時刻戴着口罩勤洗手,大的可能是上教會的模式變了,平日的工作變了在家進行,還有人與人之間接觸也不同了。請禱告:「賜人喜樂的主,懇求祢賜我一顆平靜安穩、常存喜樂的心,讓我深明祢是體恤人軟弱和需要的主,並且會按我的需要供應我,使我不至失去信心,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3天

 

三、我們吃了,死就死吧!

 
「寡婦說:『我指着永生耶和華——你的上帝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裏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做餅;我們吃了,死就死吧!』(列王紀上 17:12)

這幾年香港有許多人覺得走投無路,生無可戀,寧願選擇一死了之,有人選擇以燒炭自殺。燒炭原本是作燒烤或取暖之用,現在竟變為自殺的工具,真是叫人十分難過。

先知以利亞也曾遇上以為自覺無路可走的窮寡婦,以利亞向她討食物,她心裏可能在嘀咕:「這個人竟跟我開這麼大的玩笑!」於是她晦氣的說:「我和孩子快要吃最後晚餐了,還有甚麽可以給你吃的呢?」不料,以利亞鼓勵她不要灰心:「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列王紀上17:14)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否「不如意」就等於甚麽都沒有呢?在困乏艱難之中,我們仍要對上帝的保守和恩惠有信心,知道上帝必不撇下我們為孤兒。

罈內的麵不減少,瓶裏的油不缺短,這是我們可以從困難中重新站立起來的原因。

思考與禱告:你認為一個信主的人面對艱難時,他最需要擁有甚麼呢?那一定是「超越艱難處境的信心」吧!你有這樣的信心嗎?

「全能全知的上帝,求祢賜我信心,堅定地相信祢是我的主,我的福氣惟獨從祢而來!讓我經歷『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的真實,使我可以在困境中仍能站立得穩。」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4天

 

四、無知的財主

 
「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 自己心裏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裏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16-20)

怎麼辦?怎麼辦?強積金、股票、基金、樓房地產;如何投資、保值、增值……。現代人滿腦袋都是數字數字,怕貶值,怕失去,結果弄到頭昏腦脹,內心沒有安寧。

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有一個家財萬貫的財主,心裏盤算着怎樣收藏田產最好,最後終於給他想到一條妙計,就是把倉房遷遷拆拆。然後,他自我安慰的說:「放心吧,甚麽都安頓好了。」耶穌說這個財主是「無知」,他以為自己很聰明,卻不知道死亡已臨近,當他以為一切都妥當時,他的靈魂今晚就要被收去了。

人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富有,是否擁有龐大的財富,而是在於對物質財富的態度。人常以為財富就是一切,於是盲目的追求,嚮往、膜拜;為金錢營營役役,愁愁煩煩;他忘記一切是從上帝而來的,我們只是暫時的管家,我們當努力不懈的是為上帝盡忠,而不是為金錢憂慮。

先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我們的心靈才可以得着安寧。

思考與禱告: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很多人都十分徬徨憂慮,有人為了口罩、消毒用品不足而憂心忡忡;有人因為搶不到食米和衛生紙而徹夜難眠!今天你也有為這些事情心裏愁煩嗎?

「親愛的主耶穌,祢教導我不要為明天憂慮,又教導我天父必賜我日用的飲食,願我能成為常常『先求祢的國和祢的義』的人,曉得定睛在祢身上,支取心靈的力量、安寧和平靜。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5天

 

五、愁緒滿杯無着處

 
「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 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1-2)

人內心有一份潛在的恐懼,就是害怕別人不接納自己。盧雲神父曾說過:「你最大的恐懼,就是不備受歡迎。」(Not being welcome is your greatest fear)這份恐懼連繫於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包括以為自己不為世界所接受、自己的生命是多餘的,而死後也沒有歸宿、沒有去處。這份「愁緒滿杯無着處」的恐懼,同時也是一份深沉而強烈的失落感。

基督的福音正是宣佈上帝悅納人。當主耶穌出來傳道的時候,祂清楚表明其召命就是「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歸納耶穌一生的言行,正是顯明這恩典。我們就像葡萄樹的枝子,緊緊連結於耶穌基督身上。

黑暗之子常攻擊我們,控告我們的生命是一個錯謬,是墮落了而無法挽回的,我們就如那流落異鄉的浪子,以為父親早已死了心,他應該不會再等我們歸家。錯了錯了,基督的福音不是這樣的,即使一百隻羊中只迷失了一隻,主人也要把牠找回來的,上帝從不放棄那最不起眼的一個,這就是福音。

思考與禱告:當我們以為很缺乏不足之時,上帝往往早已為我們的需要作了妥善的預備,你相信嗎?

「慈愛的主,我願成為緊緊連結於祢的枝子,因為惟有住在祢裏面才有真正的平安,惟有倚靠祢才不會憂慮度日。求祢賜我一顆愛慕親近祢的心,好叫我每天知道祢的心意,有力量過每天的生活,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6天

 

六、裏頭的光黑暗了

 
「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裏頭的光或者黑暗了。」(路加福音11:34-35)

瑞士有位失明牧師,集資二百多萬港元,開設了一家「漆黑」餐廳,讓客人親身體會失明人士的景況;詎料,這一富創意的想法令餐廳出乎意料地客似雲來。

視覺正常,活在光明之中的人,有時反而會身在福中不知福。走在鬧市街上,看見不論是行人、或是駕駛者,許多都好像瞎了眼似的橫衝直撞,險象環生。原因是許多人「裏頭的光,或者黑暗了」。他們內心有太多纏累、煩惱、惆悵。這位瑞士牧師斥資開設「漆黑」餐廳,就是希望助人在黑暗的環境中,重新尋回那失落了的心靈觸覺。

耶穌曾施行神蹟,叫瞎眼的人得見光明。今天倘若我們的心眼瞎了,感覺不到神的愛,神的恩典,看不到人間有情,結果是「全身就黑暗」。這樣,我們當來到耶穌面前,祈求祂的醫治,重新點燃身上的燈,好使全身能再次光明起來。

耶穌說:「若是你全身光明,毫無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燈的明光照亮你。」(路加福音11:36)

思考與禱告:在黑暗時期,我們都希望能看到盡頭的光明,可是我們偏偏忘記了,自己其實就是光明之子。我們倒應該活出光明的生命特質,照亮周圍活在害怕不安下的人,使他們得着幫助和安慰,讓他們看到屬主的人在同樣的景況下,如何活出不同的生命。

「主啊!願我在這疫情之中,不要只單顧自己的安全,也學習留意別人的需要,讓他們因我得到平安,得到幫助和支援,更得到主的福音,我願成為別人的祝福,求主使用,阿們。」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第7天

 

七、不嫌園亭狹小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詩篇8:4-5)

偶爾路經鬧市中的鬧市,如銅鑼灣或旺角,在鼎沸的人聲車聲中常有一份窒息的感覺。有時心想,如果我在這個時候暈倒地上死了,途人召救護車來把我抬走了,最多擾攘十多分鐘,一切又會回復舊觀。鬧市依然,世界如常,馬照跑,舞照跳,一切不會有任何改變。

人算甚麽?你我又算甚麽?昔日詩人在曠野仰視浩瀚星空,驚歎造物主創造的奇妙和世人的渺小。今天我們不用跑到曠野,在櫛比相連的巨廈中早已體會到生命如滄海一粟,若再不幸遭遇打擊挫折,原本已模糊的自我形象就更加大打折扣了。

生命是脆弱的,生活有時也充滿無奈和傷感。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一直在神的手裏。祂不單沒有撇下我們為孤兒,而且更看顧我們,給我們挑戰與責任。

有人說,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內涵與深度。如果把生命比喻為一朵小花,我想最寶貴的是它曾否開得燦爛,不嫌自己園亭狹小而努力開花。

思考與禱告:在如今疫情肆虐下,沒有人會否認人是渺小的,屬主的人應更深明此理,可是我們有沒有尊主為大呢?

「主啊!人的生命脆弱不堪,我願將生命交託給祢,因為我的生命在祢手裏是最穩妥的,我願努力為祢開花,求祢使用我的生命,使我能為祢作光作鹽,阿們!」

 

<全書完>


以上文章出自《超越處境系列.莫明的恐懼》(作者:吳思源),版權屬香港讀經會所有,歡迎分享轉載,鼓勵他人。

 

言點我心3-3-2籌款計劃